近日,北森測評網、新浪網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共同就“大學生第一次就業狀況”進行了一次大型調查。調查結果顯示,大學生第一次找工作時普遍存在盲目性,多數人遺憾于自己當年缺少溝通能力,不會表達自己,不適應“成年人的現實社會”。
第一份工作
半數人選擇盲目,七成多堅持不到兩年
對于“選擇第一份工作的原因”,33.2%的人是“先就業后擇業”,16.3%的人“沒有太多考慮”,只有很少的人是根據企業實力、專業對口、未來發展等理智性因素進行擇業的。只有8.6%的人當年比較充分地考慮過職業規劃,24.6%的人當年完全沒有在
上海獵頭公司做職業規劃的觀念。如此盲目的態度當然難以找到適合自己、有長期發展空間的崗位。“第一份工作的時間”的調查結果令人驚訝:在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上堅持了半年以下、半年到1年、1年到2年的人各占25%左右,只有14%的人堅持了3年以上。
擇業的盲目性不僅存在于若干年前的畢業生中,記者在今年舉辦的若干場畢業生招聘會上看到,沒有選擇、隨意投遞簡歷的畢業生不在少數。對于自己想要干什么、適合干什么、能干什么,畢業生們沒有仔細考慮清楚。
第一份薪水
近三成低于1000元, 近七成歸咎于外界原因
當年的第一份薪水,人們都記得很清楚。27.8%的人月薪在1000元以下,24.5%的人在1000元與1500元之間,3000元以上的只有9.9%。多數人對第一份工作的薪資較為失望,實際收入低于自己的期望。
對于理想與現實之間差別產生的原因,接受
獵頭公司調查者認為,“行業/工作性質決定”和“經驗不夠”的各占三分之一——這些都是外界原因。所以,接近70%的人認為,在這方面個人是被動的,沒有能力去調整和改變。只有12.4%的人歸咎于自己“能力不足”。拿這樣的數字與應屆畢業生期盼的薪資相比,差距是存在的。記者在北京的部分高校應屆畢業生中了解到,3000元的月薪是很多人的心理底線。不少人認為,賺不到3000元,還不如去考研、出國,認為可以通過這樣的“鍍金”提高自己在職場中的地位。
?